2022年12月15日,智慧中医装备教育部工程中心成功举办了中医医工结合与交叉创新关键技术与前沿趋势线上研讨会。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黄国亮教授、西南医科大学中医药表型组学中心主任段大跃教授、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李志宏教授、解放军总医院远程医疗中心张梅奎主任医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方震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陈东义教授、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许金森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晓琳教授、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路浩处长、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朱疆教授、国药集团国药医疗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喻陆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公维军教授、南京农业大学陈宁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数据精准医疗高精尖创新中心张永彪副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材料与制造学部王毅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处丁霞处长、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李天罡书记、华茜院长、韩东燃教授、张晓晴教授、闫聪教授、黄光瑞教授、毛伯博士等24位专家学者通过报告与研讨相结合的模式开展了深度的学术交流,参会总人数逾百人。
本次研讨会邀请专家围绕电、磁、光、声、热、AI、大数据、生物传感等技术在生命健康状态监测及诊疗领域的应用做报告和研讨,为工程中心的技术布局提供协同创新思路与智库支持。
会议由张晓晴教授和闫聪教授联席主持,张晓晴教授隆重介绍参会的各位专家,并对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与衷心的感谢。
华茜院长代表学院对与会专家教授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智慧中医装备教育部工程中心进行了简要介绍。中心于2019年10获批建设,是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建设的智慧中医装备领域的专业化工程中心,中心主任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徐安龙校长兼任。中心成立三年以来,组建了复合型交叉创新人才梯队,建立了临床大数据研究中心,打造了智能化中医装备研发实验室、微纳技术实验室、中医能量实验室等学科平台,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形成了以徐安龙校长为学科带头人,以中青年高层次人才为骨干的队伍体系。通过“解码中医”科学研究和“中医+”的交叉创新,发现中医科学研究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搭建中西医科学对话的桥梁。华院长希望通过召开本次研讨会为工程中心的技术布局提供协同创新思路与智库支持。
丁霞处长对与会专家教授表示热烈的欢迎与致敬。丁霞处长指出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快高质量科研服务体系的建设,围绕重大新药创制、医工结合等方向,着力建设完备的高校协作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体系,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就是典型的带有学科交叉属性的学院,也是教育部智慧装备教育部工程中心的主要建设单位,工程中心依托学校和学院的资源经过三年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也逐步成为我校聚焦多学科交叉创新资源的关键平台。通过本次会议,希望各位专家为工程中心的建设带来新思想,注入创新活力,促进工程中心未来能有更好的发展,也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和我国的中医药现代化事业做出贡献。
段大跃教授、陈东义教授、许金森教授、李志宏教授、韩东燃教授、宁晓琳教授、朱疆教授、闫聪教授分别围绕中医药表型组学相关概念及技术应用、智能穿戴在医疗健康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基于红外热像探讨经络现象与人体疾病关系、柔性微针干电极与可穿戴电极建设、中医药大数据在中西医结合科研中的探索运用、脑磁功能成像装置研究进展及应用、眼组织的光学成像技术及图像智能分析、中医医疗器械及材料研究等主题进行了大会报告。
研讨阶段黄国亮教授、方震教授、王毅教授、喻陆教授、公维军教授、路浩处长、张永彪副研究员、张梅奎教授、陈宁教授、毛伯博士针对本次会议以及中医医工结合与交叉创新关键技术与前沿趋势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专家们认为不仅要做好中医技术的精准化、量化研究,还需要注重与西医的交叉结合,利用西医的手段和方法发展中医,互补互长,同时要注重中医的智能设备建设以及基因组学和表型组学解析中医药,为医工结合与交叉创新关键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为工程研究中心的技术布局提供了协同创新思路与智库支持。
最后,主持人张晓晴教授、闫聪教授致结束语,会议圆满结束。
本次研讨会讨论了中医药与电、磁、光、声、热、AI、大数据、生物传感等多学科交叉整合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活跃了学术思想,拓展了研究视野,激发了中医医工结合创新活力,搭建了一个中医药和多学科交叉的交流平台。该平台将为我校医工交叉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中医生命科学学科建设、双一流学科建设以及智慧中医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发展注入新动力,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做出新贡献。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
2022年12月19日